中新经纬6月29日电 题:涨价是否是共享单车企业唯一出路?
(资料图片)
作者 张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
2022年以来,共享单车涨价已成为行业内普遍的趋势。昔日0.5元甚至免费骑行的共享单车,在部分城市已经涨价至1小时6.5元。共享单车企业为何不怕涨价失去消费者?
张欣
共享单车的涨价与企业发展经历与策略有关。与网约车、共享充电宝等相似,共享单车自2015年迎着共享经济的风口“起飞”后,经历了企业快速布局、“烧钱”抢占市场、数十家企业混战、行业洗牌重塑……在这个过程中,多数企业由于产品策略或供给不匹配市场等原因被淘汰,最终只留下几家企业,市场格局已经相对稳定。这些企业在抢市场时大笔投入而没有真正盈利。如据哈啰出行招股书显示,2018年、2019年、2020年营收分别为21.14亿元、48.23亿元、60.44亿元;净亏损分别为22.08亿元、15.05亿元、11.34亿元。收购摩拜单车的美团,其2022年共享单车业务与社区生鲜所在的新业务板块经营亏损高达284亿元。如今市场格局、市场运行已较为稳定,用户需求、粘性也已经形成。提高收费覆盖之前成本或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。
从消费者的角度看,对共享单车可谓“又爱又恨”。2022年以来,不管是采用套餐骑行还是单次骑行的方式,共享单车的价格确实在不断上涨,不少消费者抱怨价格甚至已超过地铁、公交。但这似乎没有影响大部分消费者继续使用的选择。以北京为例,数据显示,2022年以来,北京市共享单车骑行量已达8.67亿人次,日均骑行量294.40万人次,同比增长10.91%。这是因为共享单车解决的是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不使用共享单车就需要走路或打车,意味着要在时间或金钱方面承担更大的成本。因此,在“最后一公里”这一特殊场景下,其他选择难以切分共享单车的蛋糕。在涨价幅度方面,共享单车企业或已经过内部周密的成本收益测算,让涨价幅度在消费者整体可接受范围内,以提高企业整体收益。
那么,涨价是否是共享单车企业的唯一出路?笔者认为,共享单车企业还需要在产品和技术上下功夫,涨价不是唯一选择。一方面,企业可以通过按月包骑等多样化的产品套餐吸引更稳定的消费者;另一方面,无人驾驶技术快速发展,商业化日臻成熟,在形成对共享单车竞争的同时,也提示共享单车企业加大技术开发,是否可能参与到无人驾驶产业的孵化中,以扩大多元化的盈利方向,是值得共享单车企业思考的方向。
尽管近年来共享经济领域发展曾出现一些乱象,但经历了政策规范和行业整合后,市场已探索出许多成熟的规则。共享单车等共享经济企业要实现健康长远的发展,最应注意的是在符合监管框架下合法合规运行,严防大数据杀熟、侵犯隐私等科技异化的行为。在此基础上,练好内功,开辟更多的多元化新兴应用和落地场景,拥抱人工智能、大模型等技术,真正构造来自技术、产品上的内生核心竞争力。(中新经纬APP)
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,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,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。
责任编辑:张芷菡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新经纬(jwview)官方微信公众号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