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做好大势已去的准备了?院士表示:今年,新生人口或将出乎预料

2023-08-19 19:22:52来源:踏雪理财

“关注”一下,我们一起探讨更多内容

人口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战略资源,新生人口数量对国家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。我国每年的新生儿数量都牵动着未来的“国运”,但是我国新生人口在近五年却正在经历暴跌。为什么中国人不愿意生孩子?新生儿的减少又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?

一、中国年轻人生不起娃


(相关资料图)

工程院院士乔杰指出,中国新生儿在这五年里已经减少了百分之四十,今年全国的出生人口不会超过八百万。反观今年即将毕业的一千万大学生,这个数字少得触目惊心。

正所谓生养之恩大于天,中国人自古就把养育孩子分为了生和养两部分。现在的年轻人却面临着“既生不起,又养不起”的窘境

我们先来谈“生不起”的问题。生孩子至少要结婚,在当下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价值观念里,结婚至少得有一套自己的房子,那么问题就来了。尽管国家倡导“房住不炒”,很多地区的房价也有所下降,但还处于要“掏空六个钱包”的水平。

就拿笔者所在的北京市为例,全市平均房价约为58000元每平米,如果新婚夫妻要买个80平米的婚房,大概要花464万元。北京市平均工资也只有不到7000元每月。如果要光凭自己买房,在不吃不喝不算贷款利息的情况下,夫妻俩要干上足足28年。

也就是说,如果一对新婚夫妻先向家里筹钱交个首付,再顺利贷款买房、结婚、生子。等到孩子长大成人,准备买房结婚的时候,自己的房贷才刚刚还清。

当然生孩子的成本远不止买房,彩礼、奶粉、月嫂、产后护理等等其他服务都是一笔数额相当巨大的开支。

除了金钱上的损失以外,养育孩子难免也会带来精神上的负担。家庭内的各种矛盾,夫妇、婆媳、丈婿间的争吵,分娩对女性带来的痛苦,都在消磨这向往自由的一代年轻人的生育热情。

二、负担不起的养娃

就算一对新婚夫妇家底殷实,顺利在双方父母的支援下搞定了生孩子的全部消费,但接下来的养育压力可没有丝毫减小。

在孩子的成长阶段,教育是家庭支出的大头。在这个“全员内卷”的时代,尽管国家通过双减政策限制了教培行业,但考试选拔标准从未改变,甚至愈演愈烈。不想让孩子掉队的家长只能支付更高的价格“鸡娃”,请家教给孩子辅导各种超前的课程。

这绝非危言耸听,当下不少地区在中考阶段已经施行55分流,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将去到中职中专就读。这不是歧视我国的职业教育,只是当下大部分职校的办学质量确实较差,如果有选择的话,你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去职业学校吗?

更不要提全世界文名的“海淀小学生”了,一句“三千单词对于国外的小学生可能够了,但在海淀远远不够”。其实正是海淀教育内卷的真实写照。部分北京初中、甚至小学都在收报考学生的简历,一些满满当当的“牛娃”简历让名牌大学生都自愧不如。

不仅昂贵的教育支出对于新手爸妈是负担,没时间照顾孩子也是难以克服的困难。当下许多民营企业广泛实行996工作制,一天要工作近十二个小时,清早出门、深夜下班,回到家哪有精力陪孩子呢?

很多人选择将孩子交给老人照料,可是一旦老人身体出现问题,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人还必须肩负起陪护的重任,看孩子又成了问题。

三、挑战与机遇并存

年轻人生不起、养不起孩子导致生育率的连年下降已成现实,那么生育率的降低又会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呢?我们的经济增长真的“大势已去了”吗?其实不然,新生人口下降对于我国经济固然是挑战,但也是机遇。

新生儿数量的下降会导致消费预期的萎缩。有人的地方才有需求,有需求才会有消费,新生儿减少昭示着我国未来人口增速的锐减,势必会让消费品生产企业产生悲观预期、缩减产能、带来经济衰退。

新生儿减少同样也会造成人口红利的流失。在过去四十年里,我国经济腾飞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口红利,即极低的人力成本。随着人口本身的增长放缓,劳动力质量和工资水平的上升,企业的用工成本水涨船高,这势必会造成投资流失、“世界工厂”的地位易手。

新生儿的减少同样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。用工成本的上升倒逼企业提升生产效率,从“血汗工厂”的过去中走出来,研发新的生产技术,从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,助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
新生儿问题的暴露有助于福利体系的完善。这次新生人口问题的曝光让更多人意识到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,政府也进一步完善了养老、育儿方面的相关政策和福利。比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建设、鼓励学校开展课后服务,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感。

结语

孩子是国家的未来,新生儿问题无论何时都值得关注,但也不用过于恐慌。历史上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生育率的下降,他们也无一例外的完成了产业转型升级,并没有影响到经济的繁荣。

我们应当相信国家、相信政府,在育儿、养老等关键民生问题上,政府一定会出台更多普惠政策,让老有所依、幼有所养。对此您有怎样的看法呢?欢迎分享您的看法!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,麻烦点个关注。

标签:

今日热门
More
供应
返回顶部